南京!南京!
可以寬恕 但絕不能遺忘

在看南京!南京!這部電影之前,我對南京大屠殺的印象來自幾個不同的地方。

第一個是國中的歷史課本。
你知道的,課本為了講述各個朝代的故事,不見得會給予每段歷史同樣篇幅的段落來介紹。
而中國近代史歷經內憂外亂,是我讀來最痛苦的一本書。
從慈禧太后以後,翻沒兩頁就是不下十場戰爭,一大堆的投降、割地、賠償。
還有無數的死傷,當時重要戰役的死傷數目也是考試的項目。

包括了以下這項:
1937年,日軍攻下南京,城破後燒殺擄掠,約略死亡人數:三十萬,史稱「南京大屠殺」。
(附註:戰爭前,南京本是個160萬人口的首都之城。南京大屠殺之後,城滅人空。)

接著是我遇過的日本朋友,曾經在某次閒聊中,我們提起南京大屠殺。
我們有點客氣有點委婉,但還是問了:「日本人的教育裡面有沒有提起過南京大屠殺?」
那個漂亮又有氣質的日本女生,眼神裡有點驚慌,口氣裡有點忐忑的告訴我們。
在日本,是沒有教過這段歷史的,再來台灣學習中文之前,她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情。
她是來了台灣以後,在課堂上聽到教授講的,當時的她很震驚,後來也去查過書本,才知道這件事情的始末。
我們沒有繼續聊這個話題。

我也曾經在報紙上讀過,有些旅行社,在安排日本人的中國觀光行時,會讓他們去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多數的日本人和我的日本朋友一樣震驚,因為他們從未知曉。

大學時寫報告的時候,有個同學告訴我她的議題跟南京大屠殺有關,她特地去借了書,其中包含一本日本人寫的南京大屠殺記錄。
她說:「整本書都是鬼話連篇。」
該書的日本作者用了許多手法和描述,讓日本人的行為看起來充滿憐憫和慈悲。

南京大屠殺的痞客邦網誌裡面,導演說到,當他在日本徵選演員時,遭到情緒激動的日本演員質問他的動機。
導演給他看了歷史資料和紀錄片,那個演員沉默了。
但演員在第二天出現,告訴導演一件事情,改變了導演在拍攝日軍時的看法。
那個演員說,他曾經問過臨死前的爺爺,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光是在什麼時候?
爺爺說,是在1937年的南京。
演員說,他昨天看了資料,回家上網查過,想起爺爺說過的話。
覺得毛骨悚然。

說到我會知道南京!南京!這部電影。
是因為我曾經拿到一份宣傳品,印成黑白的報紙,上面就是南京!南京!的介紹。
我咬著下唇看完電影的角色介紹,因為我無法在讀到角色的故事時不動容。
簡介上寫的真的很簡短,那份宣傳報我沒有留著,但大意大概是:
「日軍要求安全特區交出100位女人當慰安婦,否則將掃平安全特區。妓女小江率先領著自己三十幾個姊妹投身,而後湊齊百人數。」
「日軍要求男子需有家眷領回,否則槍斃。一位女老師換了三套衣服領了三個男人出來,但第四次時被發現...」

嗯...夠了。
來說說南京!南京!這部電影。

攝影-

導演用了黑白手法敘述這段歷史,我覺得在這個議題上面很適合。
當色彩剩下黑灰白的時候,更能讓人專注於其中所描述的深度。
否則也許觀眾們會像我爸說的:「黑白也好,不然是彩色的話多恐怖,一堆血。」
恐怖,是因為視覺上會給觀眾太大的驚嚇,滿城的灰燼、滿地的血污人肉。
用黑白呈現,避開了驚恐的反應,但看見更多的悲哀。


角色-

在敘事的角度上,有中國人和保護中國人的外籍人士,這些都不讓人驚訝。
但導演還採用了一個日軍的角色,並且貫穿整體故事,聽說被大陸罵得很慘。


但我卻覺得,一件事情都會有兩面以上的角度,何況是戰爭如此規模龐大的事件。
畢竟人性,不是限於國籍,而是來自思考的內涵。
日軍角川這樣的角色,我想是這樣的用意。

對,日軍屠城時,確實是很慘忍。
虐殺與強姦填滿整段歷史,寫滿南京每個角落。
但如果只是把日軍當成野獸看待,那麼曾經輸給這樣的軍隊也很悲哀的事情。

日軍角川,他的角度看到了中國人和外國人士無法看到的事情。
他錯愕的看著教堂裡被誤殺的女子,他喜悅的看著被搜尋到的十字架,他看著妓女小江在慰安所裡對他的一抹笑,他顫抖著看著女老師頭顱被射穿的背影。

他與同儕不同的是,其他人(大概是多數人)以享樂的心情投入屠城的殘忍之中,接受自己和旁人的所作所為。
但角川無法,他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平靜的接受這些事情,最後他選擇釋放自己。

題外話,說到殘忍之中的享樂心態。
曾經有個關於人性的實驗,想要了解戰爭期間德軍和日軍在摧殘人命時的內心角度。
實驗室廣召參與者,並將參與實驗的人分為兩派,施刑者與受刑者。
當施刑者認為自己獲得合理的權力以後,對於被虐待的一方幾乎都不會手下留情,且會出現喜悅的感情反應。
無論施刑者的背景來自教師、農工、服務業或任何一個行業,幾乎都會出現相同的結果。
所以當那些德日的農夫拿起槍,被上級說可以合法殺人和姦淫擄掠的時候,他們的殘忍表現不令人意外。


場景-

有一段情節,安全特區的外國人士將南京難民裡的女性集合在教堂內,哭著說出日軍的蠻橫要求「100個慰安婦,否則全滅」
這時的日軍在教堂後方嘲諷且色急攻心的等待。

妓女小江率先舉起了手:「我去。」然後其他有些女孩也舉起了手。
這些鏡頭裡,導演沒有拍出她們的面容,而是拍出那些高高舉起懸在眾人頭頂之上的手。
我在那個鏡頭裡看見陽光撒落,一隻接一隻舉起的手,被照耀的淨白、聖潔,宛如觀音。
一句句簡單的「我去。」都令人震撼,令人無法平復心情。


電影裡,那一百個女人隨日軍走了。
蒙著眼被帶到慰安所,每個人只分配到一張簡單的木平台當床,沒得吃喝。
當三週過去,瘋的瘋了,死的死了。
顫抖著走回教堂的女人,不到十個。
而小江,死在慰安所裡,全身的衣物被扒光,扛去車上和其他女人一起埋了。


實際上,我知道台灣和韓國在戰時,都有女人被強行帶走,抓到前線當慰安婦,為數眾多,倖存者稀。

去他的慰安。
直到今天,日本都還不承認曾經對台灣女人施下的暴行,只口頭上對韓國的女人道了歉。

另外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鏡頭也來自於小江。
慰安所裡,她轉頭看著因內心挫敗坐於旁的角川,露出的那一抹微笑。
笑的鬼魅,笑的淒厲,笑的冰涼,直直的眼光像刀,直接剃了觀影者的聲帶,你發不出聲音來。
那一幕比其他場景更讓人直接站在角川的內心,感到可怕。


光-

導演拍這部片,不是為了仇視。
(但我必須承認,看完以後真的會對日本觀感不太好...我不是那種可以原諒死刑犯的人權人士。)

就因為夜晚太過黑暗,才能顯現出星光的燦爛。

城破之後,仍舊堅持守城抗日的國民黨軍人、不顧自身永遠擋在難民前面與日軍搏鬥的美國女士(真有其人)、以納粹身分建立安全特區以保難民的德國人(真有其人)、想方設法換衣服救人的女老師。
他們是光,用自身換取光芒。

懷孕的唐太太、被放過的孩童小豆。
他們是光,延續生命的存在,努力的活過那個時代。

心得-

其實快到片尾時,我一直和電影裡的角色一起等待被殺害。
我已經無法相信日軍會放過孩童,和看似他父親的男人。

所以當槍聲響起,那大男人和小男孩都是一愣,然後趕緊檢查自己和對方身上有沒有槍傷。
他們共同的想法想必是:「槍!是我被殺掉嘛?還是身旁的叔叔(小孩)?我不痛啊?所以是對方?唉唷,該死!」

在看到他們沒有中槍之後,我不敢相信,但也真的鬆了一口氣。


這部電影沈重,所以結局還不致於令人哭泣。
事件本身已經是無法挽回的歷史。
電影的存在是為了提醒大家,我認同電影的標語:「可以寬恕,但絕不能遺忘」

所以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魔卡貓 Mocha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