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海報沒有不好啦 當時常見這類設計

在對電影作出評論之前,我想先對電影海報作出評論:「好萊塢你可以不要偷懶嗎?!」(搖肩膀)

自從「社群網戰 social network」評價兩極的海報出現以後,字壓圖的設計就比較常見。

social network社群網戰海報 多年後的創辦人變成親中祖苛薄

比如說也是今年上映的「加州大地震 San Andreas」,其中一款就採用了字壓圖的設計。
 

壓字設計還算不錯的大地震海報

老實說,我還蠻喜歡這款海報的,是字壓圖設計方式裡我覺得有強調出張力的一張。

有些海報運用此設計做的很好,但有些感覺上只是為了「好像有設計感」才這麼做的,「絕地救援」就是其中一個吧?....

 

同部電影不同海報的設計比較

 

看看中文版的兩款,左邊那張改自原版的大頭照+字壓圖,先別說男主角那哭笑不得的表情讓這看起來像遺照XDDDD
中文翻譯超直白:「帶他回地球」,而且把「回」放在鼻子上,方正的中黑體讓「回」不像文字,更像兩個明確的框。
整體看起來,彷彿是要把麥特戴蒙的臉當成標靶中心。
是希望電影下檔之後戲迷可以索取回家射飛鏢嗎?

 

右邊那張比較沒那麼蠢,比較常見於大圖輸出看板、電影售票口。
但,那張海報無論是圖面還是文字,給人的感覺都和預告片一樣:『艱辛困苦』
觀眾還沒看到電影的片段,就開始感受到這部片很「硬」。

片商剪的預告片完全是火上加油:
一望無際的荒原、皺眉憔悴的太空人、控制中心一堆面色凝重的人、搭配帶有緊張感的沈重配樂、旁白強調生存高難度....

對,這是劇情沒錯,但把「火星任務」這麼有趣的作品剪接得如此沉悶凝重,不對勁啊!
我很多朋友都說看了預告片更不想看這部片,覺得好像很悲慘,彷彿太空版的「浩劫重生」、「悲慘世界」。

BUT!「The Martian」明明是個超好看的故事啊!!!!!

機智、幽默、自娛娛人、搞笑、逗趣,科學部分還通過NASA認同!
完全是寓教於樂的好代表。

我都懷疑片商是不是很討厭麥特戴蒙啊?
否則幹嘛極力把難得一見的高科技喜劇弄成史詩悲劇?

「一個遭逢失事的火星人運用所學和正面心態,從火星上成功存活。」
這種故事架構,以太空科幻小說來說,是很難得一見的!!!

想想你以前看過的近代太空科幻片,幾乎都是悲劇,
遇到外星生物攻擊:異型、異種、星戰毀滅者
地球人理智崩潰:撕裂地平線、星際效應
任務搞砸:阿波羅13
各種機器壞掉:全面失控
地球人殺地球人:撕裂地平線(超好看的驚悚片)
不小心飛走了再也不會回來:地心引力

幾乎所有的太空片都是災難導向,結局之前至少會死一兩個人,最輕的損害則是任務未達成(阿波羅13)
上面那幾部都不會讓你邊看邊大笑,而是越看越心驚膽跳、驚險刺激。


那麼,就來說說劇情。
「絕地救援」看似悲涼淒慘....

 

孤單寂寞覺得冷 火星上種馬鈴薯的辣個男人

實際上是火星版的開心農場來著~
當然這並不是說男主角定居火星住得很開心XDDD

劇情裡面他還蠻衰的,而且一路衰到底,
但就像小時候看到的馬蓋先一樣,挑戰越多要動手做的事情就越多,
他一邊碎念一邊痛罵火星一邊想方設法拯救自己的小命,還蠻好笑的XDD

就像人在囧途,只是這次是人在囧火星。
Mark就是一個衰尾的高科技農夫,他越衰、觀眾笑得越開心。

 

主角馬克瓦特尼Mark Watney,就是個「具備高度幽默感、能夠自嘲、善於調劑團隊心情」的傢伙。
面對空無一人的火星還能自詡為「火星第一的植物學家」、根據公海法律自立為王,連NASA都拿他沒轍。
很難想像一個已經衰到極致的人,還能夠苦中作樂、自嘲到這種地步。

 

如果是台灣人應該會帶蕃薯跟馬鈴薯各半 有甜有鹹 地瓜葉還能吃!

 

但也是這樣的心態救了Mark。
要知道,太空中最容易引起問題的,不是設備,而是人心。

孤寂,絕對可以毀掉一個原本健康的人。

「浩劫重生」裡男主角差點為了救一顆排球毀掉自己的生存機會,因為那顆排球讓他不至於自殺。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如果沒有老虎的威脅,讓少年時時警醒生命,他早就放棄自救了。

太空的孤寂感更甚以上,放眼望去大地乾枯、毫無生氣、甚至無法自在地在戶外呼吸。
如果沒有強韌的心智,是撐不下來的。

Mark不僅幸運的在失事後存活,還找到了跟地球的聯繫方式。
重新恢復與其他人類的互動,成為他繼續努力的重心。


但是,劇情很棒這我早就知道了。

畢竟我是先看小說,再看電影的。
要我說的話,當然是小說比較精彩XDDD

因為小說可以鉅細靡遺的交代所有科學細節,更多馬克的玩笑話,從第一頁我就時常捧腹大笑。
其他成員也有很重要的片段,但在電影裡面能夠呈現的就不多。

電影本片,導演選擇了安全的手法,讓電影能夠順理成章、毫無懸念地完成。
也就減低了冒險犯難、精彩刺激的觀後感。
又緊張刺激又好笑又好氣的感覺雖然還是有,但真的不多。

比如Mark受傷了,就自己包紮縫合。
電影著重在描述他的掙扎,整個畫面看起來超痛的,觀眾也屏息。
Mark其實是連這種事情都能自嘲的人,這段只要加上自述配音,就能還原小說風格,同時加強戲劇張力。
但,呃,沒有。可能是為了要呈現臨場感(好吧,也是蠻成功的。)

相較之下,導演安排了更多的火星地景鏡頭,呈現出太空人的孤單、蒼涼以及各種痛苦。
這當然也是必須的,更能夠增加「人在異鄉」的視覺印象。

但是,這就回到「太空悲劇」的老調,也難怪片商會剪出一個不吸引大家的預告片。

幸好地面的搶救小組還保有一些演技發揮的空間,讓可看性沒有減去太多。

不過,由Chiwetel Ejiofor飾演的地面主管Vincent Kapoor,在小說中其實不是這麼有趣的人物。
但Chiwetel Ejiofor的演技卻讓這個角度更加立體,能夠跟遠在火星的Mark對應搞笑。

這是蠻意外的驚喜。

演員的演技比小說角色更突出 

但一些重要情節的刪減,我覺得有些不妥。

比如:中國其實是有政治考量才放棄自己的計劃。
結局畫面雖然有帶到政治交換後的結果,但什麼都沒說明,觀眾很難自行腦補。

或者:賀密斯號的成員並不是毫無準備就決定投入救援。
反而作出了生死決策才進行抗命救援。

甚至,番外篇裡面一些關於人類情感的片段,其實與小說的宗旨相呼應,也沒有被剪入本片。

這些能夠強調太空人與地球、團隊互動的橋段,若能夠呈現的話應該會更好。

不過,電影的結局就比小說來的更加延伸,小說僅止于Mark被救上賀密斯號,電影則帶到了回地球之後的發展。


電影當然也有比小說更有趣的地方,就是【番外篇】。
這些小短片的內容,延續了【The Martian】的幽默感,而且戲劇張力更強,值得一看!

【絕地救援】番外篇 – 戰神三號行前心理狀態測試

【絕地救援】戰神三號任務小組成員介紹

【絕地救援】番外篇 – 拯救馬克
(這段如果剪進本片,大家就會對海報很有認同感,但它沒有在本片裡出現啊!!!)


劇情的結尾其實解釋了整部電影的核心:為什麼全球人類要耗盡資源去救一個遠在天邊的人?
有看電影的人,也可以試著問自己這個問題。

有興趣的人去看一下小說結尾,作者本來想呈現的創作意念其實蠻深的,而且令人感動。

所以,我還是會投向小說懷抱吧~小說真的爆好看的啊!!!
沒有太空基礎知識也完全沒關係,一樣可以輕鬆開心的看完!!

喜歡電影的人,千萬不要錯過小說啊!~極力推薦!!!!

最後,附上明明超有設計感、超符合電影質感,卻沒有被廣為宣傳的官方海報:

真的超好看的海報設計 但對大眾來說可能太文青

設計師會欣賞的海報款式

根本nasa紀錄片的設計 但很好看

arrow
arrow

    魔卡貓 Mocha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